• 聚酰亞胺纖維的發展概況
    日期:2018-05-21

      高性能有機芳香族纖維在近幾十年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芳香族聚酰胺纖維(杜邦公司的Kvelar系列,俄羅斯的APMOC、sVM纖維)、聚苯并二噻唑(PBT)纖維、聚苯并二咪唑(PBI)纖維、聚苯并二曙唑(PB0)纖維和聚酰亞胺纖維等。其中,聚酰亞胺纖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70年代,此時的聚酰亞胺纖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是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用干法或干濕法,將聚酰胺酸紡制成纖維,再經酰亞胺化制備聚酰亞胺纖維,制得的纖維的強度和模量都比較小,分別為0.8GPa和9.5GPa。

      第二階段: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由于聚酰亞胺纖維的溶解性比較差,因此更多的研究投入在如何提高其溶解性上。美國、日本和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分別通過不同方法對聚酰亞胺纖維進行了改性處理:先用干濕法將聚酰亞胺直接紡制成纖維,再在聚合物上引人側鏈,從而使其可溶性大大改善。制得的纖維的強度和模量分別為3.2GPa和174GPa。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傳統的制備聚酰亞胺的方法得到改善,人們成功地利用濕法、共聚合等方法制備出了聚酰亞胺纖維,從而大大提高了聚酰亞胺纖維的力學性能。比如,俄羅斯研究者用濕法將酰胺酸紡制成纖維,再經酰亞胺化制備聚酰亞胺纖維,聚合物分子中帶有吡啶單元,從而提高了纖維的力學性能。制備的聚酰亞胺纖維的強度和模量分別高達5.1GPa和340GPa。德國研究者采用共聚的方法,改善了聚酰亞胺纖維的力學性能,制得的纖維的強度和模量分別為2.0GPa和240GPa。

      第四階段:進入21世紀,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航空航天領域日益擴大的需求以及聚酰亞胺化學結構的多設計性以及合成技術的改進和紡絲技術的發展,再加上通過對聚酰亞胺纖維分子結構在其制備過程的聚集態結構的研究與控制等方法的應用,在實驗室得到了不同化學結構的高強高模、耐高溫、耐輻射的聚酰亞胺纖維。這使得聚酰亞胺纖維的研究及應用前景更為廣闊。

    91人成在线观看网站|观看在线小黄片|女人自慰一级看片免费喷水软件|天天操美女次次无套内射里面